姜、崔、李等姓难民相继栖居,成为这块处女地最早的开发者。
到958年,周世宗筑城垣,建通州,第二批移民接踵而来,有袁、周、秦、唐、朱诸姓,他们整族而居,圈地砌灶,煮盐之地,皆以姓氏冠之,如秦灶、姜灶等。
北宋以后,通州几无战事,社会安宁,大批移民源源而至,有易、杜、林、叶、赵、何等姓氏,通州人口已初具规模。
到南宋末年,通州遭元兵劫掠,城毁人亡。
明初,明太祖招抚天下,移民垦荒,第四批移民纷至沓来,有邱、沈、施、彭、俞、戴等姓氏。
他们垦荒植棉,纺纱织布,形成除盐、渔外,花、纱、布紧密联系的地方商品,人口又呈上升之势。
据洪武九年统计,通州一万多户,近7万余人。
明朝中期,通州屡遭倭患,城池几度兴废,人丁几次增减。时至倭夷驱除,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。
清末,通州盐、渔、米、棉、纱、布六大旺业,吸引了八方来客,擎家定居,内有白、巫、卜、费、翁、陈、奚等姓以及满族的金、蒙族保、达,回族的马姓,等等,一时人烟稠密。
评论列表 (0条)